• 从创意研发到产品上市 创业者如何加速度
  • 发布时间:2016-11-04   来源:滨海时报
  • 从一个idea到引爆市场的畅销产品,这是一个考验创业团队综合实力的漫长过程。而在这个过程中,稍有差池也许就会梦想折翼,但一旦通过所有考验,创业者便会赢得亿万消费者的拥戴。如何把一款产品从设计图中拉进现实?记者本周邀请创业者和行业专家分享他们的经验。

    找个合适的“温床”

    让研发创业少些烦恼

    生物医药产业在发展中一直带着“高科技”的基因。近几年来,我国医药产业正处于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医药工业增速整体下滑,曾经雄心勃勃的药企也纷纷陷入困境。这种状况在研发企业中尤为明显,高昂的研发费用、动辄十年的研发周期,让“生力军”苦不堪言。

    对于生物医药这类高新技术创业企业来说,技术研发是走向成功的基础。选择一个合适的研发“温床”无疑会为企业的研发创业之路扫平不少障碍。滨海新区天津国际生物医药研究院便是这么一座“温床”,在它的“培育”下,诸多依靠技术研发成功的企业逆势而上,引领着国内新药市场发展。

    荆东辉是一名海归博士,一直致力于细胞治疗领域的研究,在他看来,他所从事研究的CAR-T肿瘤细胞免疫治疗将成为未来治愈癌症的重要技术。数据显示,这种技术到2020年市场规模将超过1000亿元,随着该技术在治疗领域的突破,今后会形成一个万亿级别的市场。作为一名学成归来的专家,荆东辉信心满满,但在创业调研时他却发现研发并没有那么简单。“离开时间太长,近几年国内飞速发展,如何‘接地气’成为了我首先要克服的事情。”荆东辉说。

    “生物医药行业创业非常艰辛,不仅投资巨大而且研制周期漫长,一台进口实验设备动辄就要近百万元,而且审批购买手续繁琐。”在荆东辉看来,技术研发对于任何专家都是一样的,冗长的研发周期,高昂的研发费用,都是要跨越的“高门槛”。而在天津国际生物医药研究院,他可以依托平台强大的实力,仅支付有限的使用费,便可使用这里的尖端设备,节省了大笔时间和资金,让企业研发更加游刃有余。

    “不输于国外的软、硬件条件,广阔的市场、研发周期短、经费少,这是在国外想都不敢想的条件。”在天津国际生物医药研究院的帮助下,荆东辉带着满腔热情注册了灏灵赛奥(天津)生物科技公司,并在短短的一年内实现了研发的重大突破——开发出最新的第三代CAR-T技术,在技术治疗的特异性及控制机制上都有了大幅度提升,陆续在江苏、重庆、天津等地开展临床病例治疗,并取得临床完全缓解的良好治疗效果。

    瞄准市场+发挥想象力

    科技成果转化“不犯愁”

    “我认为科技成果转化过程中最需要的是想象力!”这是记者在采访第二届中科创赛(天津赛区)二等奖获奖项目牧瞳星眼干眼症动仪团队的CEO薛超时,他这样告诉记者的。而他们所掌握的技术核心“运动空间识别技术”在中国做成果转化时,就将目光对准了干眼症人群,开发出了一套拥有独立知识产权的眼动识别软件以及拥有多项专利的外接眼动,并即将进入到量产化阶段。薛超表示,中国干眼症患者数量已超过320万人,在如今火热的医疗大健康产业中,市场前景广阔。

    所谓科技成果转化,简单来讲就是对具有实用价值的科技成果所进行的后续试验、开发、应用、推广直至形成新产品、新工艺、新材料,发展新产业等活动。而这一过程,也是一个“样品”走向“产品”的关键步骤。科技成果在实验室里的形成意味着“结项”,但当它走出实验室的时候则意味着“新生”。

    在科技成果转化阶段,同样颇具想象力的卓跞创业团队的核心技术是围绕“柔性光电技术”发展出的可穿戴柔性电子功能产品。“柔性光电技术的相关产品是个深蓝市场,技术壁垒也比较高,因此十分适合像我们这样已经掌握核心技术的团队进行创业。”卓跞创业团队主要负责人说。据了解,柔性光电技术可广泛应用于新型智能手机、智能家居、穿戴式电子设备等多个领域。而卓跞创业团队则利用该技术的特性,打造了一款可穿戴的医疗健康设备Alpha-Skin(阿尔法皮肤),拥有可穿戴、亲和皮肤的特点以及检测血压、体温和心电等功能。

    “由于柔性电子技术的市场发展前景广阔,可以涉及千千万万个领域,因此我们必须找到适合自己的产品化定位。我们看到,随着国民经济水平的提高,大健康产业已迎来了最佳的发展时机,因此便从柔性智能可穿戴的移动医疗设备市场入手,开发了第一代产品Alpha-Skin。”卓跞创业团队负责人告诉记者,根据Analysys易观智库的分析,中国智能可穿戴设备市场在2015年的规模为125.8亿元。2018年市场规模增速有所回落,但预计市场规模依然会接近400亿元。

    初次规模化生产

    应该“有所为有所不为”

    经历过创业初期,创意混合荷尔蒙的创业兴奋期;体验过产品和服务小批量投入市场后的波折起伏,这是创业者成长为企业家的最初考验,也是创始团队开始向正规化企业迈进。如何从小批量样品到大规模产品,这不只是数量级的简单递增,更是对创业者资金、技术、管理等各方面能力的综合考验。

    “可以组织内外部资源,实现企业的规模化发展,这是创业者必须具备的企业家精神。”天津泰达科技投资股份有限公司董事总经理张鹏认为。在这位阅“企”无数的投资人看来,实现产品的大规模生产、销售,是创业者必须通过自身能力的展现要实现的最为关键的目标。

    自建生产线,是很多企业在开展产品大规模生产时会选择的一条常规路径。但记者在采访多位创业者时,发现他们都对这一模式表现出谨慎的态度。一位从事制造业领域创业者表示,自建生产线,意味着空前提高的投入,同时随着员工的增加,相对于人力成本的增加,更为巨大的考验则是来自于管理成本的上升。这位创业者告诉记者,他们曾经尝试自建生产线,但最后以失败告终。因为管理经验的缺少,在生产过程中一旦遇到重大的变故,自身很难有经验去解决。

    相比于自建生产线,更多的创业团队选择有实力的代工企业帮助自己完成产品的生产,而创业团队的精力则集中于自己较为熟悉的研发、销售和质量把控上。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目前在滨海新区拥有一批先进制造业,这些企业不仅可以为创业团队提供产品生产的支持,还能提供更为宝贵的产品优化建议。位于天津开发区的津亚电子的相关负责人介绍,他们积累了大量的生产经验和设备、设施,可以给创客提供改善建议,帮助其降低产品的制造成本。他们已经和一批创业团队开展过成功合作。

    一些专门针对创业团队创新产品产业化痛点打造的专业孵化器也在新区亮相。例如,天津中环智地科技孵化服务有限公司打造的智能硬件孵化平台,拥有从快速成型、丝网印刷、冲压、模具、喷涂到组装、检测、物流等全产业链体系,为创业项目提供从设计方案改进、工艺材料应用到量产可行性设计、成品检测等全方位服务。

    在业内专家看来,创业团队初次开展产品的规模化生产,应该“有所为有所不为”,科学地利用第三方资源,让自己的精力投注于最擅长、最关键的领域。


  • 扫二维码,了解更多资讯
  • 相关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