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安防行业专题报告:接棒传统安防,供需共振万亿蓝海可期

2024年安防行业专题报告:接棒传统安防,供需共振万亿蓝海可期

1. 安防是周期行业吗?——弱周期科技行业十五年间持续正增长

1.1 市场规模:6,528 亿还是万亿规模?——分歧或在于安防工程与运维的重复核算

2023 年我国安防市场规模究竟是 6,528 亿元还是万亿?据长安事|智安物联网,2023 年 我国安防市场规模约在 6,528 亿元,2014~2023 年 CAGR 为 5.9%。据 CPS 中安网, 2023 年我国安防市场规模约在 10,100 亿元,2015~2023 年 CAGR 为 9.6%。 从绝对体量而言,两家权威安防市场调研机构的核算结果存在较大分歧;从相对增速而言, 两家权威安防市场调研机构的核算结果均在 2020 年及以后出现增速下台阶的情况,且在 2023 年呈现出一定的复苏迹象,两家统计口径 YoY 曲线趋势类似。

我们认为,分歧主要出现在安防工程与安防运维服务对安防产品的重复核算上。CPS 中 安网核算基础可参见其每年发布的《中国安防行业报告》;智安物联网 | 长安事可参见其 每年发布的《中国安防市场分析》。结构端数据显示,两家权威安防市场调研机构的每年 的安防产品规模数据基本一致,而安防工程及运维服务部分存在显著差异。我们认为,结 合安防行业产品-工程-运维的产业结构,工程与服务部分多位于产业下游,因此 CPS 中 安网口径中的安防工程及运维服务部分,很可能重复计算了 G 端和 B 端需结合安防工程 方能落地的安防产品的价值,从而存在对市场规模高估的可能性。

1.2 市场结构:安防产品都包括哪些品类?——视频监控约占半壁江山,市场增速最快

安防产品的核心为视频监控。安防产品包含视频监控、门禁系统、停车场管理系统、入侵 报警系统等多项品类。据长安事|智安物联网,2022 年我国视频监控产品市场规模为 1,421 亿元,约占安防产品规模的 50.6%,且 2018 年以来占比逐年小幅提升。 安防产品增速快于行业整体增速,视频监控增速快于产品整体增速。据长安事|智安物联 网,2019 年以来,安防产品增速始终快于安防行业整体增速,其中,视频监控以外的其 他安防产品增速与安防行业整体增速大致相当,意味着视频监控明显快于产品整体增速, 即使在 2022 年安防行业整体增速仅为 1.6%的环境下,视频监控产品依然取得了约 5.3% 的增长。

据 MarketandMarket,2022 年全球视频监控市场规模达 487 亿美元,其中,亚太区域/北 美区域/欧洲区域分别约为 220.5/143.3/93.8 亿美元,全球市场约为亚太市场的 2.2 倍。 2023 年,全球视频监控市场规模预计达 537 亿美元;2032 年预计达 833 亿美元。 18~23 年,海康威视、大华股份、宇视科技三家我国安防龙头公司境外收入 CAGR 达 14.4%,2023 年合计营收体量达 463.3 亿元。我们认为,新兴市场国家安防渗透率较低, 改善社会治安的需求迫切,未来有望成为国内安防出口的增长点。

1.3 增长转轨:如何看安防行业周期?——十五年间持续正增长,场景数字化供需共振

1.3.1 周期刻画:安防系弱周期科技行业,2008 年以来行业发展持续正增长

2008~2023 年我国安防市场规模 CAGR 达 13.0%,十五年间持续正增长;行业龙头海康 和大华 2008~2023 年营收 CAGR 均为 30%,高于行业整体增速,除 2022 年大华外,两 家龙头公司 2008 年以来营收持续正增长。

按照行业周期的三层分类 1)由于重大技术革命引发的经济周期;2)由于供需剧烈变化 引发的产能周期;3)由于区域热点事件引发的库存周期。重大技术革命推升新旧行业的 兴亡,剧烈供需变化重洗行业竞争格局,区域热点事件短期扰动市场库存。 我们认为,周期性科技行业在供给端一般体现为中高价值量单品的大规模出货(如汽车、 手机、家电、网络交换机等);需求端一般表现为相对同质化的标品需求,应用场景集中, 当渗透率尚在成长期,一般具有阶段性较好的增长,而进入成熟期,若没能寻找到新的大 颗粒应用场景或面向既有场景提供新品类,则容易出现供需失衡,在时间轴上呈现出明显 的波峰波谷,甚至负增长。而弱周期性科技行业则通常在供给端体现为非标准化产品的多 品种、小批量柔性出货,需求端体现为订单颗粒度较细的碎片化需求,随着时间的推移, 呈现出应用场景不断丰富,产品品类不断扩张的特点,因而在时间轴上曲线相对平滑,极 少出现负增长。 汽车行业历史上素有“汽车时钟”的提法,通过梳理 2008~2023 年全国汽车销量数据, 能够清晰看到 2008 年以来我国汽车产业共经历过三轮显著的周期性波动。尤其是在 2017 年行业达到中高渗透率后,行业出现负增长。

1.3.2 供需分析:场景数字化时代落地场景不断延伸,创新驱动产品矩阵持续丰富。

我们认为,传统安防为弱周期科技行业,现阶段在转向数字化转型的过程中,需求侧的成 长驱动来自下游千行百业落地场景延伸与数字化转型背景下的单场景价值量提升共振;供 给侧,以海康为代表的行业龙头通过底层感知/认知技术的丰富与强化形成 200+软件产品 与 3 万+硬件 SKU 的庞大产品矩阵,以满足万千场景的数字化转型需求。因而依旧表现 出良好的增长与韧性。 需求侧:以海康为代表的智能物联企业已覆盖近 90 个子行业的 500 多个细分场景, 每一类落地场景具有差异化的数字化需求与特定的行业 know-how,需求驱动来自于 下游千行百业落地场景延伸与数字化转型背景下的单场景价值量提升共振。 供给侧:目前以海康为代表的智能物联企业已形成丰富的软硬件产品矩阵,囊括 3 万 项以上硬件 SKU 与 200 种以上的软件产品。丰富的产品矩阵背后是扎实的技术能 力,因而供给侧的实质是技术能力的丰富叠加产品矩阵演进形成万千产品设备及解 决方案服务。 至此,需求侧千行百业的落地场景与供给侧丰富的软硬件产品矩阵叠加,形成供需两端不 断扩张的 N 对 N 属性,从而支撑起传统安防及现阶段的数字化转型产业的弱周期科技属 性。

2. 为什么安防行业能够出现全球龙头公司?——三重规模效应树立竞争壁垒,市场容量支撑千亿营收

2.1 竞争格局:市场地位几何?——全球安防 10 强中国占 4 家,海康大华龙头位置稳固

据 A&S 发布的 2023 年度全球安防 50 强企业榜单,前 10 强中我国企业上榜 4 家,分别 为海康威视、大华股份、天地伟业、宇视科技。全球安防 10 强企业在 2022 年总收入为 246.0 亿美元,海康威视/大华股份营业收入分别为 97.9/45.4 亿美元,分别约占 10 强企 业总收入的 39.8%/18.5%,全球龙头位置稳固。

一定时期社会需求的集中爆发往往伴随着一批企业的兴起,过去二十年,海康威视与大华 股份抓住社会治安改善的安防需求,成长为全球市场的安防龙头。据 Omdia,2022 年海 康威视/大华股份分别约占全球视频监控 25.8%/12.2%市场份额,稳居全球龙头地位。

安防产业(产品+工程+运维)是一个 6,500 亿元左右的市场,视频监控产品是一个约在 1,500 亿元规模的市场,未来智慧物联所面向的数字化转型产业可能会是一个万亿体量的 市场。我们认为,传统安防产业与新兴的数字化转型产业均具有高门槛、碎片化的特点, 在安防时代具备更为深厚的技术沉淀、更为丰富的感知产品矩阵、更贴合行业需求的软件 及 AI 应用能力、更丰富的硬件工程化与生产制造经验的行业龙头,在数字化转型新机遇 下更有可能占领先机。

2.2 产业分工:大市值公司从何而来?——三重规模效应产业链议价权

我国安防产业已形成从上游关键软硬件生产,到中游产品设备设计制造,再到下游系统集 成、运维服务的成熟产业链条。两条主要的产业链条包括: 其一是上游主要软件、镜头、芯片厂商-中游安防产品设计、制造-下游集成、销售-终端客户; 其二是上游软硬件提供商-中游安防产业设备制造-终端客户; 其中,通信网络厂商为最后的产品、方案交付提供后端支持。

我们认为,相对于上游软硬件供应与下游渠道与集成环节,中游的安防产品及解决方案环 节在不断扩充下游客户与应用场景的过程中受益于产品解决方案的规模效应,在行业集中 度不断提升的过程中获得了更强的产业链议价权: 需求侧:直接面向近 90 个子行业的 500 多个场景的细分需求打磨产品解决方案,更 容易积累行业 knowhow,且安防产品市场规模约占总规模 44%,市场容量足够大。 供给侧:软硬结合以硬为载体的产品形态在公司不断扩充下游客户与应用场景的过 程中,更具备大批量制造带来的规模效应及面向上下游的强议价能力,从而更容易形 成头部集中。具体而言,第一重规模效应来自于产品组件的标准化(对于上游镜片、 芯片、Cmos、结构件的大批量采购具有成本优势);第二重规模效应来自同类产品通 过搭载不同的软件算法实现多场景间复用,以及依托统一软件架构实现软件算法组 件的复用;第三重规模效应来自同类场景的客群扩充拉动同类产品解决方案的批量 出货。三重规模效应使得多品类解决方案业务模式实现了规模经济。 上述逻辑在产业链视角下具体表现为中游产品设备及方案环节更容易诞生国际级别的行 业龙头公司;在企业经营视角下具体表现为营收体量更大、毛利率及扣非净利率相对更高。

3. 数字化转型的空间有多大?——千行百业降本增效,市场规模或达万亿

3.1 数字化转型怎么转?——城市数字新基建,企业“研-产-供-销-服”降本提效

3.1.1 政府端:城市数字化新基建涉及公安、政务等 9 项子板块

城市数字化转型提升治理效率,优化人居体验。2024 年 5 月,国家发改委联合三部委印 发《关于深化智慧城市发展推进城市全域数字化转型的指导意见》,指出推进城市数字化 转型、智慧化发展,是构筑城市竞争新优势的关键,也是推动城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 代化的基础。我们认为,从城市管理者的角度而言,推动城市数字化转型有助于在治理问 题复杂化(人多-流行疾病、车多-交通堵塞、制造业多-环境污染)的情况下提升城市治理 效率;从广大城市居住者的角度而言,包括教育、医疗、公安、政务在内的城市服务数字 化程度的提升也有助于大幅改善人居体验。

3.1.2 企业端:“研-产-供-销-服”全产业链环节均面临数字化转型需求

我国制造业“研-产-供-销-服”全产业链环节均面临数字化转型需求。 产业链上游:基础加工对于生产作业更加敏感。上游基础加工企业主要根据客户图纸 进行批量定制化生产制造,因此它们的数字化转型需求更多聚焦在自动化升级等生 产制造相关业务。 产业链中游:零部件加工强化供应链协同与产品设计。一方面,随着产品结构的复杂 度提升,产品的原材料种类与供应商不断丰富,另一方面,中游零部件加工企业需要 和固定大型客户保持紧密的业务合作关系,因此该类企业在关注生产制造的同时也 具有更高的上下游供应链管控需求。与此同时部分生产复杂零部件的企业由于和大 型企业具有紧密的战略合作关系,也会参与到客户的产品开发过程,在客户需求下进 行一定程度的产品定制化开发,而非单纯绘制加工图纸。 产业链下游:生产终端成品的企业涉及营销与服务。下游企业直接面向市场,因此会 通过新型电商等方式拓展销售市场。同时,由于产品结构更加复杂,生产工艺也更加 多样,企业也具有更强的工艺管理需求,减少对工艺人员的依赖,提高面向复杂生产 的工艺规划效率。

以煤炭质检场景为例,10 月 24 日,国家能源集团与海康威视联合研发的“融合光谱煤质 快速检测技术”正式发布,目前已在煤炭生产、电力、运输、化工等全产业链成功示范应 用。煤质快检技术基于海康威视多维感知与 AI 多模态信号处理方面的技术积淀,利用近 红外光谱技术结合 X 射线荧光光谱技术,实现煤炭成分信息的全面感知,可对煤炭的发 热量、全硫、灰分、全水等指标反应的光谱信号及相关信息进行全面、准确的探测。数据 积累方面,国家能源集团与海康威视组织上千人的煤质快检专项攻关团队,开发了一套高 质量数据采集体系,逐步形成一个超 10 万组、涵盖 398 个煤种的高质量融合光谱数据集, 实现了对 300 多万条历史煤种范围 99%以上的覆盖。 目前,国家能源集团以煤质快检技术和数据平台已实现对各外部用户单位超 1000 万吨的 快速结算,其中胜利能源对华能、大唐、京能、蒙能、华润等所有内外部客户累计结算 172 天,结算煤量 900 余万吨,累计偏差仅 13 大卡;在宁夏煤业煤制油项目中,通过该技术 实时指导配煤比例,配煤灰分合格率从 81%提升至近 100%,每年减少 5 台炉大修,检修 工作量降低 10%;黄骅港务三期卸车采样间通过该技术,每年可节省成本上千万元;国家 能源集团河北公司定州电厂通过实时输出检测的结果,不仅入炉掺配更合理灵活,节约厂 用电方面也效果显著。

3.2 数字化转型的空间到底有多大?——千行百业降本增效,26 年市场规模或达万亿

3.2.1 宏观视角:制造业人员成本优化+生产效率提升反算全行业数字化空间或达万亿

企业在进行数字化转型的过程中,往往会以“降本提效”作为转型效果的目标,结合《制 造业数字化转型实践》一书的观点,我们认为“降本提效”至少包括两大维度的六个细分 方向: 降本-人员成本控制:通过生产业务的数字化监控、执行与质检来降低人员成本。 降本-物料成本控制:通过产品标准化设计来降低研发成本和制造成本,通过数字化 实现信息流和物流的一致性来降低运营成本。 降本-不良率降低:通过质量管理软件和质量大数据分析来实时控制质量,预防和杜 绝不良品的产生,降低内部质量成本和外部质量成本。 提效-安全性提升:过精益管理来消除安全隐患,通过提高自动化程度来减少受到人 身伤害的概率,通过智能化产品和技术来预防安全事故的发生。 提效-生产效率提升:通过精益管理来优化产品价值流程和各职能部门的关键工作流 程;通过自动化来提升生产作业效率;通过数字化来提升生产过程透明化和管理过程 透明化程度,实现信息流和物流同步;通过智能化来减少设备异常停机时间。 提效-交付效率提升:通过精益管理来优化产供销流程、完善生产计划系统和物料管 理系统,并在此基础上引进数字化管理软件固化管理流程。 提效-管理效率提升:通过各职能数字化机会识别,寻找数字化工具解决问题和提升 工作效率的价值场景。 本节我们将以制造业数字化转型为抓手,聚焦“机器换人”与生产效率提升两个细分方向, 测算狭义口径下全行业“降本提效”的潜在空间、渗透率以及不同 ROI 要求水平下数字 化产业的市场规模。

据国家统计局披露的历年的《中国统计年鉴》,2022 年,我国城镇非私营单位制造业从业 人数达 3,738 万人,同比下降 2.3%,19~22 年 CAGR 约为-0.8%,呈现收缩趋势。制造 业平均年工资约为 9.75 万元,同比提升 5.5%,19~22 年 CAGR 约为 7.7%,呈现上涨趋 势。我们认为,伴随我国人口老龄化与海外供应链本土化的变化趋势,未来制造业仍将作 为我国的支柱产业之一,但相关从业人数有望伴随自动化/数字化/智能化渗透率提升逐步 下降,预测 24 年约为 3,554 万人;同时,人口老龄化与城镇服务业工资的比价效应有望 驱动制造业人员工资持续上升,预测 24 年约为 11.06 万元/年。 我们在悲观/中性/乐观预期下假设未来数字化转型“机器换人”驱动人员降本比率分别为5%/9%/15%,对应制造业降本空间分别为 1,966/3,538/5,897 亿元。 2023 年,我国制造业增加值约为 33 万亿元,同比提升 1.2%。约占 GDP 比重为 26.2%。 我们假设 2024 年制造业增加值占 GDP 比重不变,同比增加 5%。根据海康威视 AI 开放 平台微信公众号披露的数据,产线数字化转型能够在质检环节平均提高作业效率 50~60%, 我 们 在悲观 / 中 性/ 乐观 预 期下 假设 数字 化 转型 驱动 制 造业 生产 效率 分别提升 15%/30%/50%,对应制造业提效空间分别为 49,999/99,998/166,664 亿元。 将上述制造业降本空间与提效空间相加,得到在悲观/中性/乐观预期下制造业降本提效空 间分别为 5.2/10.4/17.3 万亿元,结合 24 年制造业增加值预计占 GDP 比重,反推全行业 降本提效空间分别为 19.8/39.5/65.9 万亿元。

根据中国信通院披露的我国三次产业数字经济渗透率,2022 年,我国第一/第二/第三产业 数字经济渗透率约为 10.5%/24.0%/44.7%。我们假设 23/24/25/26 年制造业数字化转型 渗透率逐年提升,分别为 25%/27%/30%/35%,非制造业数字化转型渗透率分别为 46%/48%/51%/55%,对应中性假设下,全行业数字化转型降本提效年化规模在 24/25/26 年分别为 7,904/11,855/16,842 亿元,假设转型厂商要求 ROI 分别在 50%/80%/120%, 中性假设下 26 年数字化转型市场规模分别为 11,228/9,357/7,656 亿元。

3.2.2 中观视角:代表行业推广法,“两张电网”智能化投资年均规模或达千亿

中观视角看,数字化转型涉及千行百业,本节我们将以电力行业为例测算市场规模,进而 外推至全行业。 “十四五”(2021~2025 年)期间,国家电网与南方电网规划投入资金加快数字电网和现 代化电网建设进程,推动以新能源为主体的新型电力系统构建。 规划资金投放节奏:“十四五”期间,国家电网规划投入 3,500 亿美元(约合 2.23 万 亿元),南方电网规划投入 6,700 亿元。2024 年,国家电网计划完成投资 6,092 亿 元,南方电网计划安排固定资产投资 1,730 亿元,结合 2021~2023 年已完成投资额 度,“十四五”期间“两张电网”总投资规模有可能超过此前规划金额。假设 2025 年 “两张电网”总投资规模为 9,033 亿元。 智能化投入比例:国家电网在“十二五”、“十三五”期间规划资金智能化投入比例分 别为 11.7%和 12.5%,十四五期间电力市场化改革稳步推进,智能化需求或将大幅 提升,我们在悲观/中性/乐观预期下假设智能化投入比例分别为 12%/15%/18%,同 比例映射南网智能化投入比例。据此,得到中性预期下,24/25 年“两张电网”智能 化投资规模分别达 1,173/1,355 亿元。 我们认为,数字化转型涉及千行百业,仅以电力行业智能化投资规模测算已有千亿级别, 若外推至全行业数字化转型,市场规模有可能达到万亿体量。

基于能源行业数字化解决方案,海康威视与某电网集团的业务合作从传统安防向安消一体、 智能制造等核心业务环节延伸,业务类型从最初的视频监控联网推进到包括智能巡视、操 作的变电业务,再到如今涵盖输电、配电的智能制造业务,业务体量由 2018 年的 6,000 余万元提升至目前的连续 2 年合计 5.4 亿元,实现约 350%的增长。

3.2.3 微观视角:样本场景模型估算法,单场景价值量约有 10 倍以上提升空间

微观视角看,本节仅聚焦到基于现有安防业务场景所衍生的数字化转型需求,以普洛斯物 流园区数字化改造为例,试图以样本场景为抓手测算单场景的价值量提升空间。 以海康云商于 2021 年上架的一款典型的传统仓储物流安防解决方案为例,其中: 出入口:安装部署停车管理系统,实现对出入车辆的车牌识别,实现车辆出入管控, 配合防砸雷达,避免人员误入车道后可能发生的误砸情况; 卸货/出货月台/围墙周界:安装部署全彩智能警戒摄像机,对试图穿越道闸进入的可 疑人员进行准确识别,提醒进行人员登记。记录全天 24 小时的彩色音视频画面,可 看清进出车辆车牌号、车辆颜色等信息,记录人员装卸货物过程; 仓库存储区:部署热成像半球摄像机进行实时温度异常检测,当发现存放的物资出现 火点或温度异常、人员进入等情况即可快速报警,将“事后处置”提升到“事前防范、事 中控制”,并且通过可见光通道查看具体情况,进行物资的高效管理; 收货/作业区:部署全彩摄像机,实现日夜全彩成像,全天可看清人车细节; 办公区/通道:部署星光音频海螺,星光级夜视效果,同步记录音视频,可有效进行信 息追溯。

结合海康云商官网披露的《方案配单》,我们详细拆解了传统仓储物流安防解决方案中不 同产品的量价关系。在不考虑方案销售溢价的情况下,仅以单产品报价相加的方式测算认 为,传统仓储物流安防解决方案单模型价值量预计约在 5.77 万元。

与传统安防解决方案相比,仓储物流园区的综合数字化方案则具有更为丰富的产品层次与 技术纵深,通过打造智慧物流园区运营管理平台,以“可视化、智能化、自动化”的运作 模式,实现了“人、车、货、场”的全面数字化感知。结合海康威视官网披露的典型案例 及普洛斯智慧物流园区建设方案,我们认为数字化转型的主要变化为: 出入口:安装人脸识别门禁考勤机,是“人员管理”体系的重要一环。 卸货/出货月台/围墙周界:新增货车装载率识别功能(软件),停车场车位占用识别功 能(软件),是“车辆管理”体系的重要一环。 仓库存储区:新增视觉标准品盘点(软件),降低人工成本,是“货物管理”体系的 重要一环。 收货/作业区:新增分拣动作识别(软件),避免暴力分拣,部署 AGV 搬运机器人, 降低人工成本,另需规划标准化场地改建,是“人员管理”及“场地管理”体系中的 重要一环。 办公区/通道:部署星光音频海螺,星光级夜视效果,同步记录音视频,可有效进行信 息追溯。

结合海康威视官网披露的典型案例及普洛斯智慧物流园区建设方案,我们假设: 产品端:作业区新增 AGV 机器人 6 只,出入口新增人脸识别考勤机 2 只,数量假设 为刚需最小值。 价格端:假设新增的各项软件功能需求约占全部硬件价值量的 20%(实则含在硬件 产品售价当中,整体产品价格提升 20%),软件附加值假设为保守估计。 数量端:除出入口外,其余全部区域摄像机数量新增 50%,主要为满足复杂的软件 功能提供基础的硬件支撑。 我们认为,数字化方案其实为传统安防方案带来了“三维需求共振”,分别在产品的丰富 度、单产品价值量以及产品数量上均有提升,其背后是客户全新的需求维度、原有需求维度的升级以及需求升维带来的必然提升。据此,保守估计仓储物流园区数字化方案单模型 价值量约在 65.48 万元,约为传统安防方案的 11.3 倍。

我们认为,仓储物流园区作为一个相对标准化的样板模型,在传统安防与数字化转型方案 的比较中具备较好的代表性,其价值量倍增思路可延伸至制造、建筑、零售、农业等诸多 行业。据此,我们假设: 以 2023 年海康威视三大 BG(PBG、EBG、SMBG)业务规模比例匡算公共事业、 大型企业、中小商户目前的市场规模情况,假设目前的安防市场中三者的占比分别为 33.5%/38.9%/27.6%。 以 2023 年安防市场 6,528 亿元为起点,保守假设到 2025 年规模维稳。 结合信通院披露的我国第一/第二/第三产业数字经济渗透率约为 10.5%/24.0%/44.7% (2022年),假设到2025年PBG/EBG/SMBG数字化渗透率分别达30%/30%/15%。 假设数字化方案市场容量约为传统安防方案的11.3倍,剔除重复计算后约为10.3倍。 我们测算认为,2025 年数字化转型市场容量约为 1.74 万亿元,同时考虑到目前数字化转 型渗透率相对较低,对应 25 年我国数字化转型市场规模或在万亿规模。

3.2.4 落地规模:2023 年 2,206 家营收 25+亿元营收上市公司数字化转型支出或达 661.8 亿元

我们认为,基于上述三种测算视角,到 25/26 年,我国数字化转型市场规模或达万亿级别。 本节将进一步聚焦到上市公司范围内在数字化转型中先行先试的落地业务规模。 基于海康威视的案例整理,EBG 业务金额在数百万元量级的采购方向主要以传统安防与 综合安防为主;业务金额在 2,000~3,000 万元区间的采购方向已进入数字化转型领域,主 要涉及质检、物流等环节;业务金额在 5,000 万元以上的采购方向已进入生产环节的数字 化转型。我们认为,颗粒度在 2,000 万元以上的业务更为可能进入数字化转型领域。

据财新网报道,TCL 创始人、董事长李东生在 2024 年中国发展高层论坛表示,中国工业 数字经济渗透率不高,规模以上(据国家统计局,“规模以上”是指年主营业务收入为 2,000 万元及以上的法人单位)企业的数字化投入比例为 0.5%-1%。我们中性假设规上工业企 业约有 0.75%的数字化投入占比,则营收体量在 25 亿元以上(2,000 万元/0.75%=26.7 亿元)的企业更有可能产生数字化转型方向的业务签单。 2023 年,全 A 共有 2,206 家上市公司营业收入高于 25 亿元,若保守假设每家公司均存 在 3,000 万元数字化转型相关开支,则实际年市场需求或达 661.8 亿元。

(本文仅供参考,不代表我们的任何投资建议。如需使用相关信息,请参阅报告原文。)

相关

如果你无法连接或登录 iCloud
亚洲28365

如果你无法连接或登录 iCloud

📅 06-28 👁️ 4673
和平精英四指教你压枪 和平精英四指技巧
体育在线365下载

和平精英四指教你压枪 和平精英四指技巧

📅 07-25 👁️ 1414
为什么练禅修一定要盘腿呢?
亚洲28365

为什么练禅修一定要盘腿呢?

📅 08-03 👁️ 30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