鸭梨,一种白梨[1],为河北省魏县古老地方品种。因梨梗部突起,状似鸭头而得名。鸭梨适应性强,丰产性好,果实大而美,肉质细脆多汁,香甜,较耐贮。适宜在黄淮海平原沙地栽培。另外鸭状梨在白梨、沙梨、青梨中均有,但主要指白梨,因此也称白梨。
鸭梨指白梨秋子梨(白色秋子梨),梨梗部突起,状似鸭头。色白斑浅,表面光滑,显水分。
鸭梨树势健壮,树皮暗灰褐色,一年生枝黄褐色,多年生枝红褐色,成枝率低。叶片广卵圆形,先端渐尖或突尖,基部圆形或广圆形,果实外形美观,梨梗部突起,状似鸭头。
9月下旬至10月上旬收获,初呈黄绿色,主要特点是果实中大(一般单果重175克,最大者400克),皮薄核小,汁多味,石细胞极少,酸甜适中,清香绵长,脆而不腻,素有“天生甘露”之称。
明代李时珍《本草纲目》载:“梨,生者清六腑之热,熟者滋五脏之阴”。近代医界梨汤水可以用以治疗肺炎、呼吸道疾病、肺心病、高血压等症,疗效显著。还可以加工为罐头、梨脯、梨酒等高级食品和饮料。
种类:鸭状梨主要为白梨,另外在沙梨及青梨也有。中华玉梨、雪花梨、香梨、秋梨。
乔木,高达5-8米,树冠开展;小枝粗壮,圆柱形,微屈曲,嫩时密被柔毛,不久脱落,二年生枝紫褐色,具稀疏皮孔;冬芽卵形,先端圆钝或急尖,鳞片边缘及先端有柔毛,暗紫色。
白梨形态照(12张)叶片卵形或椭圆卵形,长5-11厘米,宽3.5-6厘米,先端渐尖稀急尖,基部宽楔形,稀近圆形,边缘有尖锐锯齿,齿尖有刺芒,微向内合拢,嫩时紫红绿色,两面均有绒毛,不久脱落,老叶无毛;叶柄长2.5-7厘米,嫩时密被绒毛,不久脱落;托叶膜质,线形至线状披针形,先端渐尖,边缘具有腺齿,长1-1.3厘米,外面有稀疏柔毛,内面较密,早落。
伞形总状花序,有花7-10朵,直径4-7厘米,总花梗和花梗嫩时有绒毛,不久脱落,花梗长1.5-3厘米;苞片膜质,线形,长1-1.5厘米,先端渐尖,全缘,内面密被褐色长绒毛;花直径2-3.5厘米;萼片三角形,先端渐尖,边缘有腺齿,外面无毛,内面密被褐色绒毛;花瓣卵形,长1.2-1.4厘米,宽1-1.2厘米,先端常呈啮齿状,基部具有短爪;雄蕊20,长约等于花瓣之半;花柱5或4,与雄蕊近等长,无毛。果实卵形或近球形,长2.5-3厘米,直径2-2.5厘米,先端萼片脱落,基部具肥厚果梗,黄色,有细密斑点,4-5室;种子倒卵形,微扁,长6-7毫米,褐色。花期4月,果期8-9月返回搜狐,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