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条目需要补充更多来源。 (2021年9月4日)请协助補充多方面可靠来源以改善这篇条目,无法查证的内容可能會因為异议提出而被移除。致使用者:请搜索一下条目的标题(来源搜索:"东欧剧变" — 网页、新闻、书籍、学术、图像),以检查网络上是否存在该主题的更多可靠来源(判定指引)。
东欧剧变冷战的一部分1989年柏林墙倒塌日期1986年12月16日-1993年9月24日(6年9个月1周又1天)地點中东欧国家起因
苏联在冷战中居于下风,共产主义意识形态衰落
计划经济体制僵化
苏联和东欧出现经济衰退,生活转趋贫困
西方国家对社会主义阵营的和平演变
威权主义、专制主义和政治腐败严重
国家无神论与政治迫害
目標
经济自由
欧洲一体化
确立选举和宗教自由
提高人权和劳工权益
实现自由民主和社会民主
方法示威及其他手段結果
国际共产主义运动遭受重大挫折
波兰、匈牙利、东德、保加利亚、捷克斯洛伐克和阿尔巴尼亚权力和平转移至非共产主义政权手中
罗马尼亚权力暴力转移至非共产主义政权手中
中华人民共和国爆发六四事件,但因邓小平下令军队镇压而失败
中华人民共和国、越南和老挝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两德统一、也门统一
苏联自阿富汗撤军
苏联解体,俄罗斯联邦取代其国际地位
华沙条约组织解体
捷克斯洛伐克分裂
南斯拉夫解体,南斯拉夫内战开始
缅甸、也门、索马里、蒙古、阿富汗、柬埔寨等国也相继放弃社会主义意识形态
東南亞以及拉丁美洲等地的共產黨相繼向該國政府簽署和平協議,並放棄武裝鬥爭後或宣布解散。
冷战结束,欧洲一体化进程加速
美国的世界权力范围扩张,美国文化、价值观和资本主义制度传播至全世界大部分国家
北约與欧盟东扩
雅尔塔体系解体,世界新秩序确立,后苏联冲突开始
印度引入新自由主义经济政策
傷亡死亡
南斯拉夫內戰:140,000
羅馬尼亞革命:1,104
六四事件:180至10,454名平民不等,15至50名军人及警察(外界各方估计,不尽相同)
其餘事件:无
受傷
羅馬尼亞革命:3,352
南斯拉夫內戰:
六四事件:>6,000
其餘事件:无
东欧剧变(台湾称东欧民主化),西方世界称之为1989年革命(英語:Revolutions of 1989)或共产主义的垮台(英語:Fall of Communism),指在1990年前后东欧和中欧的社会主义国家中,发生反对派推翻共产党和工人党政权的急剧政治变化。1989年波兰团结工会取得合法地位后,剧变开始[1][2]。
1989年6月4日,波兰团结工会在议会选举中以压倒性优势击败执政党波兰统一工人党。同月,匈牙利亦开始拆除其部分边境设防,大量东德居民经由该国流入西德。这加剧了东德内部的不稳定情绪,莱比锡等地出现了大规模群众示威,最终致使柏林墙倒塌,两德合并。剧变其后扩展到匈牙利、东德、保加利亚、捷克斯洛伐克、罗马尼亚等前华沙条约组织国家[3][4]。社会主义阵营国家出现大范围反对当局执政的抗议活动。而苏联在1991年八一九事件失敗后,也不可避免地走向分裂。东欧剧变最终以蘇聯共產黨解散、苏联解体告终,一般被认为标志着冷战的结束。1990到1992年间,苏联各加盟共和国、南斯拉夫各共和国相继成为独立国家,捷克斯洛伐克在1993年和平分裂[5]。
苏联域外的贝宁人民共和国、刚果人民共和国、安哥拉人民共和国、莫桑比克人民共和国、埃塞俄比亚人民民主共和国和索马里民主共和国、也门民主人民共和国、阿富汗民主共和国、蒙古人民共和国、柬埔寨人民共和国也相继宣布放弃马克思列宁主义路线。當時中華人民共和國也曾受其影響,有民眾表達對政治改革的訴求,因鄧小平下令六四清场使得運動被迫提早中止,但也因東歐此時劇變持續到年末,中國的流血事件廣泛流傳,加上人們開始拒絕替當局工作,使暴力機關在民意壓力下,無力繼續推動運行[6],這使得日後东欧順利進入和平演变的形式,接受了多黨制競爭,其後共產黨便紛紛落選,東歐國家大規模的政治制度和意識形態劇變得以實現[7][8],在东欧剧变后,西方许多左翼政党繼續重組,指导意识形态转变为社会民主主义的方式存在。這波民主化影響非常大,蘇聯隨後解體使冷戰格局被重構,北大西洋公约组织和欧洲联盟亦向东欧扩张,欧洲一体化的进程也因而大大加快。
背景[编辑]
冷戰時歐洲格局圖
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雅爾塔體系開始形成。早在1944年-1945年,苏联红軍佔領了匈牙利王國、羅馬尼亞王國、保加利亞王國、波蘭及捷克斯洛伐克等前納粹德國的東歐盟友或佔領地,在蘇聯扶植下於戰后令部份東歐君主制國家放棄了君主制,成立共產政權。1949年,美國主導的北約成立,大力扶植反蘇政權(暫不论是民主或专制體系)。另一方面,蘇聯则加強其對東歐各國實行軍事佔領,推行共產主義並扶植親蘇的共產黨政權。1955年,華沙公約組織成立,除了南斯拉夫外,所有東歐國家均加入,以蘇聯為首的社會主義陣營在東歐正式結成軍事同盟。美蘇兩國之間的政治集團於歐洲展開全面對峙,历史进入「冷战时期」。
冷戰后期,东欧各国在各方面的問題日益突出。在内因上:在经济方面,东欧袭用苏联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片面发展重工业,人民生活水準仍然很低;在政治方面,东欧各国的执政党和政府因为缺乏监督和选举,贪污腐败、践踏法律和人权的行为层出不穷。在外因上:苏联在米哈伊尔·戈尔巴乔夫出任苏联共产党总书记后推行的建设「民主社会主义」纲领推动了东欧各党的改组,同时戈尔巴乔夫采取「辛納屈主義」减少了对东欧国家的控制。可以说,东欧剧变是东欧各国在冷战期间长期积累各种問題的总爆发,而以美国为首的西方民主國家在这些地區推行和平演变政策并協助其民主化。
社会主义国家中存在的问题[编辑]
東方集團
苏联加盟共和国
亚美尼亚
阿塞拜疆
白俄罗斯
爱沙尼亚
格鲁吉亚
哈萨克
吉尔吉斯
拉脱维亚
立陶宛
摩尔达维亚
俄罗斯
塔吉克
土库曼
乌克兰
乌兹别克
苏联的盟国
阿富汗
阿尔巴尼亚(至1961年)
安哥拉
貝寧
保加利亞
中华人民共和国(至1961年)
剛果
古巴
捷克斯洛伐克
民主德国
埃塞俄比亚
格林纳达
匈牙利
柬埔寨
老挝
蒙古
莫桑比克
朝鲜
波兰
罗马尼亚
索馬里(至1977年)
民主也门
越南(民主越南)
南斯拉夫(至1948年)
关联组织
共产党和工人党情报局
经济互助委员会
华沙条约组织
世界工会联合会
世界民主青年联盟
反抗组织及活动
反苏游击队
阿尔巴尼亚(英语:Albanian Subversion)
保加利亚(英语:Goryani)
克罗地亚(英语:Crusaders (guerrilla))
爱沙尼亚
拉脱维亚(英语:Latvian national partisans)
立陶宛
波兰
罗马尼亚
塞爾維亞
烏克蘭
波羅的海三國遊擊戰
森林兄弟
丛林行动(英语:Operation Jungle)
蘇聯佔領波羅的海國家
抗议及反叛
比尔森起义
东德六一七事件
1956年格鲁吉亚示威
波茲南事件
1956年匈牙利革命
新切尔卡斯克屠杀
布拉格之春
華約入侵捷克斯洛伐克
红场示威
七七憲章
團結工聯
杰勒托克桑事件
一月事件
路障事件
4月9日悲劇
黑色一月
異議者(英语:Emigration from the Eastern Bloc)
蘇聯(英语:Soviet dissidents)
波蘭(英语:Dissident movement in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Poland)
德國(英语:Escape attempts and victims of the inner German border)
逃亡香港
北韓
冷战相关事件
马歇尔计划
1948年捷克斯洛伐克政变
铁托-斯大林交恶
柏林封鎖
朝鲜战争
赫鲁晓夫秘密报告
中苏交恶
苏阿交恶
柏林圍牆
古巴导弹危机
越南战争
阿富汗战争
1980年夏季奥林匹克运动会
1984年夏季奥林匹克运动会
海湾战争
衰落
歌唱革命
波兰圆桌会议
东欧剧变
柏林墙倒塌
1989年羅馬尼亞革命
1991年1月的立陶宛
1991年1月的拉脱维亚
南斯拉夫解體
南斯拉夫內戰
苏联解体
阿尔巴尼亚共产主义崩溃
捷克斯洛伐克解体
查论编
参见:华约入侵捷克斯洛伐克、布拉格之春、匈牙利1956年革命、波兰十月事件、波茲南事件和东德六一七事件
因产品短缺造成商店门前大排长龙的东欧国家
1981年波兰华沙
1986年罗马尼亚布加勒斯特
共产党专政国家的媒體僅為执政黨的宣傳工具,完全被政府用以控制資訊流通和人民思想[9],各種資訊的傳播遭到當局嚴厲地控制,因為知識的流通可能導致高壓政權的黨國體制瓦解。[9]
儘管共產黨當局的強勢管制,西方國家的媒體傳播工具還是靠著各種管道與媒介進入東歐的鐵幕中,而共產主義制度下的反對者常藉由地下秘密出版的文宣來表達自己的意見。[10]。
政治方面,东欧各国最高领导人大多为“终身制”,阿尔巴尼亚劳动党第一书记恩维尔·霍查、南斯拉夫總統约瑟普·布罗兹·铁托掌权时间达到惊人的40余年,保加利亚共产党总书记托多尔·日夫科夫在位35年之久,匈牙利社会主义工人党总书记卡达尔·亚诺什执政超过31年,罗马尼亚共产党总书记尼古拉·齐奥塞斯库统治他的国家近25年,德国统一社会党第一书记瓦尔特·乌布利希和罗马尼亚共产党总书记格奥尔基·乔治乌-德治担任最高领袖有20年,捷克斯洛伐克共产党总书记古斯塔夫·胡萨克和德国统一社会党总书记埃里希·昂纳克的时代都达到18年,就连捷克斯洛伐克共产党第一书记安东宁·诺沃提尼和波兰统一工人党第一书记瓦迪斯瓦夫·哥穆尔卡任职也都超过了14年,随之带来的则是严重的老人政治、个人崇拜、政治腐败和各种亲信政治、裙带关系[11]。
经济方面,东欧袭用苏联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片面发展重工业,人民生活水準仍然很低,日用品等产品严重短缺,在商店门前排队购物是很常见的场景。
自然環境的嚴重破壞是社會主義國家非常普遍和嚴重的問題[12],而空氣污染、地下水污染、性能極差的托拉邦小車和切尔诺贝利事件已变成代表社会主义的标志。
经过[编辑]
东欧剧变前,東欧共有8個共产主義国家:
主權國家
執政黨
官方語言
波蘭人民共和國
波蘭統一工人黨
波蘭語
匈牙利人民共和国
匈牙利社會主義工人黨
匈牙利語
德意志民主共和國
德国统一社会党
德語
保加利亞人民共和國
保加利亞共產黨
保加利亞語
捷克斯洛伐克社會主義共和國
捷克斯洛伐克共產黨
捷克語斯洛伐克語
罗马尼亚社会主义共和国
羅馬尼亞共產黨
羅馬尼亞語
南斯拉夫社會主義聯邦共和國
南斯拉夫共產主義者聯盟
塞爾維亞-克羅地亞語斯洛文尼亞語馬其頓語
阿爾巴尼亞社會主義人民共和國
阿爾巴尼亞勞動黨
阿爾巴尼亞語
這些國家在1940年代中后期都曾遭蘇聯強勢鎮壓反對勢力,且都在八十年代時陷入严重的经济困难,政治局势发生了激烈的动荡,共产党或工人党领导人被迫放弃社会主义的道路,把建立“民主社会主义”作为其奋斗目标,放鬆了对社会实施的高压統治,实行政治多元化,減弱了对反对派的打压,反对势力大增,通过大选建立新政权。在德國的柏林圍牆倒下後,東西德經歷45年的分裂後重新統一。位於巴爾幹半島的南斯拉夫亦一分為五,包括斯洛文尼亞、克羅地亞、波斯尼亚和黑塞哥维那、馬其頓及南联盟(2003年改称塞尔维亚和黑山,2006年解体,2008年科索沃单方面宣布从塞尔维亚独立,未被国际社会普遍承认,实为一分为七),而捷克斯洛伐克則於1993年分裂解体為捷克及斯洛伐克,最後社會主義陣營的“老大哥”蘇聯亦於1991年12月25日解體,十五個獨立的主權國家成立,部分加入獨聯體。
波蘭人民共和國[编辑]
主条目:波兰圆桌会议和团结工会
波蘭是第一个发生革命的国家,1980年11月,以瓦文萨为首的团结工会成立,这是东欧国家第一个独立的工会。1981年底至1983年7月,全国实行战时状态,取缔团结工会。1988年5月再度爆发大规模工潮,1989年2月,波兰统一工人党和团结工会举行圆桌会议,达成了团结工会合法化、改行总统制和议会民主等重要协议。
1989年6月4日大选,改選议会的部分议席,团结工会在众议院和参议院分别获得改選的35%和99%的席位,選舉首位非共產黨總理。12月29日,议会通过宪法修正案,恢復国名为波兰共和国,并更改国徽。1990年1月,波兰统一工人党第十一次代表大会宣告该党停止活动,該党后來演变為今天的民主左翼联盟。同年的總統選舉,瓦文萨成為首位民選總統。
匈牙利人民共和國[编辑]
主条目:匈牙利民主化运动
1989年匈牙利政治局面發生劇烈變化,極不穩定,就在當年的2月,匈牙利社會主義工人黨公開宣佈:放棄執政位置,開始多党政治。接著,黨內矛盾開始逐步進入公開化,導致黨的最終徹底分裂。
1989年10月6日,匈牙利社會主义工人党在提前召開的第十四次(非常)代表大會上,決定將社會主义工人党易名匈牙利社会党,並且把黨的意識形態轉變為“民主社會主義”的社會體制意向。
1989年10月23日,新的民選國會通過的憲法修正案中,把“匈牙利人民共和國”易名“匈牙利共和國”,決定取消為集体國家元首的共和國主席團,開始實行總統制;确立多党制和議會民主的法治國家;取消馬列主義意識形態的政黨在國家機構中領導作用的原規定。雖然如此,原憲法不少條文仍然適用,直至2011年4月18日頒布新憲法為止。
德意志民主共和國[编辑]
1989年11月4日的东柏林
推倒柏林墙
主条目:兩德統一
1989年民主德國(东德)政局嚴重變化。自當年5月開始,利用匈牙利開放奧匈邊境之機,民主德國大批公民移至聯邦德國(西德)。10月份,多城市爆發了規模不一的游行,要求放寬出國旅行和新聞自由的限制。
10月18日,東德最高領導人、德國統一社會黨總書記埃里希·昂纳克宣布辭職。11月9日,柏林墙倒塌。
11月28日,西德總理科爾提出關於兩德實現統一的十點計劃。12月,德國統一社會黨改名為民主社會主義黨,後與德國社會民主黨的左翼派系合併,演变為今日的德国左翼党。
1990年2月13至14日,东德部长会议主席汉斯·莫德罗首次訪問西德。3月18日,東德人民議會舉行首次自由選舉,東德基督教民主聯盟的洛塔尔·德梅齐埃任部长会议主席(總理),兩德統一的步伐急劇加快。
5月18日,兩德在波恩簽署“關於建立貨幣、經濟和社會聯盟的國家條約”。8月31日,雙方又在柏林簽署兩德統一條约。
9月24日,东德國家人民軍退出華沙條約以及相關若干組織。10月3日东德加入西德。民主德國的憲法、人民議院、政府自動取消,前14專區為了適應西德建制改為5州,一併進聯邦德國,分裂40多年的兩德至此统一。
保加利亞人民共和國[编辑]
主条目:生态公开化运动
1980年代後期在蘇聯開始的新思維也給保加利亞帶來了影響。保加利亞共產黨和黨第一書記日夫科夫都逐漸無法抵抗要求改革的呼聲。1989年11月,在索菲亞發生了關於環境問題的示威,示威后進一步擴大至要求全面政治改革。保加利亞共產黨一些人也認識到改革的必要性,對此反應迅速。1989年11月10日,日夫科夫被迫辭去第一書記的職務。1990年2月,共產黨自行宣布放棄一黨专政體制,黨名也改為保加利亞社會黨。同年6月,保加利亞舉行了1931年以來首次自由選舉,保加利亞成為多黨制國家。同年11月,国名改為保加利亞共和國。
捷克斯洛伐克社會主義共和國[编辑]
主条目:天鹅绒革命
1989年,捷克斯洛伐克社會主義共和國发生举世瞩目的天鹅绒革命。超过九成的捷克斯洛伐克民众在全民公决中要求开放言论自由,组党结社自由,释放政治犯等要求。在捷克斯洛伐克民众的强大压力下,捷克斯洛伐克共产党被迫答应举行选举。选举的结果是,由社会不同人士组成的公民论坛大获全胜,刚刚出狱才42天的瓦茨拉夫·哈维尔当选为捷克斯洛伐克新总统。而捷克斯洛伐克共产党遭受惨败,无力继续操纵军队警察和其它国家机构,被迫交出政权,在选举半年后停止一切活动,宣布解散。捷克斯洛伐克共产党的地方组织在此之前已组成斯洛伐克民主左翼党和捷克和摩拉维亚共产党。
羅馬尼亞社會主義共和國[编辑]
主条目:1989年羅馬尼亞革命
1989年12月16日,羅馬尼亞西部重鎮蒂米什瓦拉發生匈牙利人騷動,即蒂米什瓦拉事件。羅馬尼亞共產黨政府曾一度以武力鎮壓手段平息了騷動,並有傳蒂米什瓦拉死傷人數近萬的傳聞,縱使如此黨總書記齊奧塞斯庫當時還出訪伊朗,事實上局勢並未有因此而平息,反而一發不可收拾。在12月21日當壽西斯古總書記在羅馬尼亞共產黨總部講話時突然有民眾叫囂,隨後台下原本被動員到場支持羅共政權的民眾也大喊「打倒齊奧塞斯庫!」口號,這場面被羅馬尼亞電視台意外拍攝下來,又被全國觀眾看到,畫面隨即被中斷(呈紅色畫面)。局勢逐漸失控並引起全國國民參與反齊奧塞斯庫的羅馬尼亞革命。獨裁統治多年的領導人齊奧塞斯庫終在12月22日倒台。曾表示軍隊屬於人民的國防部長米列亞突然死亡,這導致羅馬尼亞軍隊與齊奧塞斯庫決裂,隨後雙方軍隊不斷爆發激烈槍戰。此時齊奧塞斯庫曾乘直升機逃亡,但場面已被倒戈的自由羅馬尼亞電視台(TVR)全部拍攝。隨後在布加勒斯特北郊降落時即被救國陣線成員逮捕。最後在聖誕節當日下午被羅馬尼亞救國陣線軍隊緝拿審問和判處死刑,其後齊奧塞斯庫與其夫人埃列娜於羅馬尼亞南部登博維察縣一個軍營空地枪決,羅共政權正式消亡。
南斯拉夫社會主義聯邦共和國[编辑]
主条目:南斯拉夫解體
塞爾維亞人抗議者在前往斯洛文尼亞時被克羅地亞阻止一事,使得1990年的南斯拉夫共产主义者联盟會議上出現了政治危機。塞尔维亚共产主义者联盟總書記、後來的塞爾維亞總統米洛舍維奇支配下的塞爾維亞強烈主張塞爾維亞人在聯盟的特權,在共產主義者联盟的會議上要求實施黨員一人一票的制度[13]。
由於塞爾維亞人在人數上佔據優勢,實施一人一票制度將對塞爾維亞非常有利,並使塞爾維亞長期支配南斯拉夫。斯洛文尼亞和克羅地亞反對這一方案,塞爾維亞和黑山的代表對斯洛文尼亞施壓,威脅將對所有斯洛文尼亞提出的改革案投反対票,試圖使其贊成新的投票方式。斯洛文尼亞和克羅地亞的代表們拒絕了要求,宣佈退出共產主義者联盟。在此之後,共產主義者联盟崩潰,南斯拉夫所有的構成國都實施了多黨制[13]。
1990年之後,南斯拉夫的各加盟共和國都舉行了基於多黨制民主選舉,共產黨未能在選舉中取勝,失去了執政地位。在幾乎所有的共和國,代表民族主義勢力的執政黨都取而代之掌握了政權。各加盟共和國的共產黨後來也改組為社會黨或社會民主黨。
1991年年初,和克寧危機進展的同時,波黑、馬其頓、克羅地亞、斯洛文尼亞都通過選舉選出了傾向獨立的共和國政府。斯洛文尼亞根據公民投票的結果,要求獨立[13]。1991年5月,在克羅地亞實施了決定是否獨立的公民投票。大多數克羅地亞人支持從南斯拉夫獨立,而居住在克羅地亞的塞爾維亞人抵制投票[13]。斯洛文尼亞和克羅地亞兩國都在1991年6月25日宣佈獨立。其後南斯拉夫發生多次獨立戰爭,包括克羅地亞戰爭、波黑战争及科索沃戰爭。戰爭進行逾十年才結束。
南斯拉夫各國解體事件一覽表[编辑]
联合国会员国
引發獨立事件
獨立戰爭
獨立時間
首個承認獨立國家
1980年代
斯洛維尼亞
1990年斯洛維尼亞獨立公投
十日战争
1990年12月23日(公投)1991年6月25日(正式獨立)
南斯拉夫社會主義聯邦共和國
1990年代
克罗地亚
1991年克羅埃西亞獨立公投
克羅地亞戰爭
1991年5月19日(公投)1991年6月25日(正式獨立)
欧盟 奥地利
北馬其頓
1991年馬其頓獨立公投
馬其頓紛爭(2001年顯現)
1991年9月8日(公投)1991年9月17日(和平獨立)
斯洛維尼亞
波黑
1992年波士尼亞與赫塞哥維納獨立公投
波斯尼亞戰爭
1992年2月29日(公投)1992年4月6日(美國承認獨立)
保加利亚
塞族共和國
1992年波士尼亞與赫塞哥維納獨立公投
波斯尼亞戰爭
1992年2月9日(首次獨立)1995年12月14日(回歸波黑;代頓協議)
南斯拉夫联盟共和国
2000年代
蒙特內哥羅
2006年黑山獨立公投
不適用
2006年5月21日(公投)2006年6月3日(正式獨立)
爱沙尼亚 法國
科索沃
2008年科索沃獨立公投
科索沃戰爭
2008年2月17日(宣佈獨立)2008年2月17日(正式獨立)
阿尔巴尼亚
阿爾巴尼亞社會主義人民共和國[编辑]
主条目:阿尔巴尼亚共产主义政权的垮台
1991年,阿爾巴尼亞最高領導人、阿尔巴尼亚劳动党第一书记拉米兹·阿利雅也宣布开始实行多党制,国家走上政治多元化和議會民主的道路,放弃「社会主义专政」,军队、公安、司法、外交等重要部门实行非政治化和非党化。同年发生三次阿國公民大规模出逃到意大利、希腊等西歐國家的事件,总人数达15万,占全国人口的5%。3月31日举行首次多党民主选举,产生了第一个多党议会,更改国名為阿尔巴尼亚共和國。原執政黨阿爾巴尼亞勞動黨正式消亡,另建立奉行社會民主主義的新政黨名為阿爾巴尼亞社會黨並作出改組,而前阿爾巴尼亞勞動黨黨員也集體退黨。但實行民主化初期並不順利,阿爾巴尼亞政局仍然動盪不安且為歐洲最貧窮國家,當時犯罪率十分高企,而執政黨阿爾巴尼亞民主黨也有操控選舉行為。1997年因執政黨阿爾巴尼亞民主黨領袖薩利·貝里沙主導的龐氏騙局令不少阿爾巴尼亞人積蓄一日間蒸發,結果發生內戰,令非法槍械一度廣泛流出市面(後來阿爾巴尼亞政府成功收集大部分非法槍械並銷毀)。直至2000年後至今阿爾巴尼亞政局和社會才轉趨穩定,近年阿爾巴尼亞犯案率大減,民主制度已趨於完善,經濟和社會也持續穩健發展。
從東方到西方[编辑]
参见:经济改革和開放政策
如欲改善與西方世界的政治及經濟關係,要面對最大的障礙仍然為東歐的鐵幕,只要蘇聯軍隊會從中干涉的陰影還存在,便很難從西方吸引經濟支持和資助國家重建。苏联共产党总书记米哈伊尔·戈尔巴乔夫力求東歐各國模仿他的開放政策。当匈牙利和波兰的改革派在自由化的激励之下变得更活躍,但其它东欧集团的国家仍然公开对改革表示疑虑而规避,过去经验已表示虽然苏联的改革是可受到控制的,但东欧国家内部求变的压力可能會劇烈到让改革失控。这些政权从产生到生存都完全依赖于苏联的军力和援助以支撐,而產生類似苏联的集权统治。部分东欧的共產黨統治者們認定戈巴契夫的改革將不長命,如波兰的沃伊切赫·雅鲁泽尔斯基、匈牙利的卡达尔·亚诺什、东德的埃里希·昂纳克、保加利亚的托多尔·日夫科夫、捷克斯洛伐克的古斯塔夫·胡萨克,其中特别是罗马尼亚的尼古拉·齐奥塞斯库都顽固地忽略了要求变革的呼声。德国统一社会党政治局的一位成员更宣称道:「你的邻居换新墙纸,并不意味着你也要换。」[14]
影響[编辑]
也门统一[编辑]
统一前的北也门(橘色)、南也门(藍色)
主条目:也門統一
80年代末,由于苏联从南也门撤军以及东欧共产政权的相继垮台,實行多年社会主义的南也门迫于经济形势和外交孤立局面,最终寻求和親美的北也门统一。90年4月南北也门元首在阿拉伯也门的塔兹签署《统一协定(草案)》。1990年5月22日也門共和國宣告成立[15],由北也門總統薩利赫擔任總統。
中国大陆六四事件[编辑]
主条目:六四事件
八九學運與東歐的民主運動,其革命情緒在那時期有著密切關連。而歷史研究指出,六四清場所造成的嚴重政治與歷史後果,促成了東歐共產領導層妥協,最終促成這些東歐社會主義政權以和平型式,成功演變為現代化國家[16]。
1990年蒙古民主革命[编辑]
主条目:1990年蒙古民主革命
1990年1月12日发生在蒙古人民共和国首都乌兰巴托的一起政治事件。这起事件最终使得蒙古修订宪法,实行政治民主化。[17]。
对国际共运影响[编辑]
法、意、西等国的共产党自苏东剧变至今,党员人数逐步减少,在议会选举中的选票不断下降,党报发行量也大幅下降。[18]不少原共产党支持者轉而支持社會民主黨。
冷戰結束[编辑]
1989年12月3日,美蘇兩國領袖在馬爾他的高峰會上宣佈結束冷戰。1990年7月,西德總理赫尔穆特·科尔說服戈巴契夫不反對德國在北約組織下實現統一,以作為德國持續經濟援助蘇聯的回報,清除了兩德統一的最後障礙。
1991年7月1日,華沙條約組織在布拉格的會議中宣佈正式解散。在同月的高峰會上,戈巴契夫與美國總統老布什建立美蘇戰略夥伴關係,使冷戰走向終結。布什總統稱在波斯灣戰爭中,實現美蘇合作,從而在處理雙方及世界問題上打好基礎。
蘇聯解體[编辑]
主条目:苏联解体
1991年8月19日,苏联共产党中的保守派发动了一场不成功的政变,软禁了当时正在黑海畔度假的苏共中央总书记、苏联总统米哈伊尔·戈尔巴乔夫,试图收回下放给加盟共和国的权力,同时终止不成功的经济改革。但是在人民、军队和大多数苏共党员的联合反对下,政变仅仅维持3天便宣告失败。虽然戈巴契夫在政变结束后恢复了职务,但联盟中央已经无法控制在平息政变的过程中大大加强的加盟共和国的分离势力。俄罗斯总统叶尔欽下令宣布苏共和俄罗斯共产党为非法组织,并限制其在俄罗斯境内的活动。
1991年12月25日,為了避免蘇聯境內爆發內戰,苏联总统戈尔巴乔夫宣布辞职,將國家權力移交給俄羅斯總統鲍里斯·叶利钦。至此,立国69年的苏联解体。
1991年12月26日,蘇聯最高蘇維埃通過最後一項決議,就蘇聯停止存在和建立獨立國家國協一事發表宣言,並通過議會關於蘇聯及聯盟國家政權機構和管理機構的法律繼承問題的決議,至此,立國69年的蘇聯正式解體。在這之後,許多前蘇聯加盟共和国的共产党都自行解散,或更改党名为“社会党”,“社会民主党”等。
参考文献[编辑]
^ Antohi, Sorin; Tismăneanu, Vladimir, Independence Reborn and the Demons of the Velvet Revolution, Between Past and Future: The Revolutions of 1989 and Their Aftermath, Central European University Press: 85, [2018-06-28], ISBN 963-9116-71-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5-02) |author2=和|last2=只需其一 (帮助).
^ Boyes, Roger. World Agenda: 20 years later, Poland can lead eastern Europe once again. The Times (UK). 2009-06-04 [2009-06-0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5-15).
^ Roberts, Adam, Civil Resistance in the East European and Soviet Revolutions, Albert Einstein Institution, 1991, ISBN 1-880813-04-1, (原始内容 (PDF)存档于2011-01-30) .
^ Sztompka, Piotr, Preface, Society in Action: the Theory of Social Becoming,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x, [2018-06-28], ISBN 0-226-78815-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5-02) .
^ Yugoslavia, Constitution, GR: CECL, 1992-04-27 [2013-08-1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10-19) .
^ 趙崇任. 東德支持天安門廣場的血腥鎮壓,5 個月後便嚐到了垮台的惡果. 2021/03/12 [2024-01-0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4-05-14) –通过德意志人文觀察. 请检查|date=中的日期值 (帮助)
^ 談六四,不能不提「蘇東波」. [2024-01-0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4-01-04).
^ 東德支持天安門廣場的血腥鎮壓,5 個月後便嚐到了垮台的惡果. [2024-01-0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4-05-14).
^ 9.0 9.1 O'Neil 1997,第1頁 harvnb模板錯誤: 無指向目標: CITEREFO'Neil1997 (幫助)
^ The Legacy of Communism: Poisoned Minds and Souls. Elisabeth Tamedly Lenches.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Social Economics. 1993
^ 领导职务终身制曾长期困扰共产党执政. [2020-03-0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3-26).
^ 冉冉. 环境治理与民主转型:苏联东欧国家环境运动的兴衰变迁. 国外理论动态. 2015, (4): 114-121 [2019-08-24]. ISSN 1674-127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3-26).
^ 13.0 13.1 13.2 13.3 久保慶一. 引き裂かれた国家―旧ユーゴ地域の民主化と民族問題. 日本東京: 有信堂高文社. 2003年10月10日. ISBN 978-4-8420-5551-0.
^ Steele, Jonathan. Eternal Russia: Yeltsin, Gorbachev and the Mirage of Democracy. Boston: Faber, 1994.
^ 阿拉伯世界研究2010年7月,也门统一模式及其对中国的启示 互联网档案馆的存檔,存档日期2015-04-02.
^ 六四屠殺催化了東歐共產政權和平解體?. 2019-06-06 [2024-01-0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4-01-04).
^ 社会主义蒙古的转身. [2013-04-0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3-12-24).
^ 21 世纪初世界社会主义运动的若干特点. [2013-12-2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3-12-29).
参见[编辑]
冷战主题
欧洲主题
共产主义主题
柏林圍牆倒塌
第三波民主化
苏联解体
鐵幕、竹幕、冷戰
華沙公約組織、北大西洋公約組織
经济互助委员会、马歇尔计划
革命和叛亂列表
轉型正義、去共化
颜色革命
六四事件
查论编革命浪潮18世紀
革命年代(英语:Age of Revolution)
大西洋革命
19世紀
西班牙美洲獨立戰爭
1820年革命
1830年革命
1848年革命
东方危机
20世紀
1917年—1923年革命
1945年—1946年罷工浪潮(英语:Strike wave of 1945–1946)
六八运动
中美洲危機
颜色革命
1989年革命
21世紀
颜色革命
阿拉伯之春
同時發生的事件(英语:Arab Spring concurrent incidents)
反紧缩运动
佔領運動(英语:Occupy movement)
第二次阿拉伯之春
查论编1989年東歐劇變與共產主義政權垮台內部背景
停滯時代
共产主义
反共主義
對共產主義的批評
東方集團
東方集團的政治(英语:Eastern Bloc politics)
东方阵营的媒体与政治宣传
東方集團移民與倒戈(英语:Eastern Bloc emigration and defection)
蘇聯秘密警察
幹部職務名稱表
經濟短缺
極權主義
東歐反共叛亂或抵抗運動(英语:Eastern European Anti-Communist Insurgencies)
國際背景
積極措施(英语:Active measures)
冷战
社会主义国家列表
蘇聯解體的預言
里根主义
蘇維埃帝國
恐怖主義與蘇聯
教廷和蘇聯關係(英语:Holy See–Soviet Union relations)
1956年匈牙利革命
華約入侵捷克斯洛伐克
變革嘗試
古拉什共产主义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苏联經濟改革
经济核算(俄语:Хозрасчёт)
500天计划
苏联開放政策
蘇聯的民主化(英语:Demokratizatsiya (Soviet Union))
辛納屈主義
革新開放
各地进程中歐和東歐
阿尔巴尼亚
保加利亚
捷克斯洛伐克
东德
匈牙利
波蘭
罗马尼亚
南斯拉夫解體
蘇聯(東歐和中亞)
苏联解体
亚美尼亚
阿塞拜疆
白俄羅斯
車臣
歌唱革命(愛沙尼亞、拉脫維亞、立陶宛)
格鲁吉亚
哈萨克斯坦
吉爾吉斯
摩尔多瓦(英语:Independence of Moldova)
俄罗斯
塔吉克斯坦
土库曼斯坦
乌克兰
乌兹别克斯坦
其它
缅甸
南也门
索马里(英语:Somali Rebellion)
蒙古
阿富汗
柬埔寨
安哥拉
贝宁
刚果(布)
埃塞俄比亚
莫桑比克
個別事件
1988年波蘭罷工
4月9日悲劇
黑色一月大屠殺
波羅的海之路
匈牙利—奧地利邊境柵欄的拆除
波兰圆桌会议
匈牙利圓桌會議
六四天安門事件
泛欧野餐
週一示威
亞歷山大廣場示威
马耳他峰会
齐奥塞斯库夫妇审判及处决
兩德統一
立陶宛一月事件
拉脱维亚一月事件
1991年貝爾格萊德抗議
八月政變
柏林墙倒塌
政權領導人
米哈伊尔·戈尔巴乔夫(苏联)
拉米兹·阿利雅(阿爾巴尼亞)
尼古拉·齐奥塞斯库(羅馬尼亞)
托多尔·日夫科夫(保加利亞)
格罗斯·卡罗伊(匈牙利)
埃里希·昂纳克(東德)
卡達爾·亞諾什(匈牙利)
埃貢·克倫茨(東德)
米洛什·雅克什(捷克)
沃依切赫·雅鲁泽尔斯基(波蘭)
斯洛博丹·米洛舍维奇(南斯拉夫)
邓小平(中华人民共和国)
奈温(缅甸)
阿里·纳赛尔(南也门)
穆罕默德·西亞德·巴雷(索马里)
姜巴·巴特蒙赫(蒙古)
穆罕默德·纳吉布拉(阿富汗)
韩桑林(柬埔寨)
馬蒂厄·克雷庫(贝宁)
门格斯图·海尔·马里亚姆(衣索比亞)
德尼·萨苏-恩格索(剛果)
反對方式
公民抵抗
示威
人链
蘇聯錄音帶傳播(英语:Magnitizdat)
波蘭地下出版物(英语:Polish underground press)
抗議
萨米兹达特
罷工
反對派領袖
莱赫·瓦文萨(波兰)
瓦茨拉夫·哈维尔(捷克)
亞歷山大·杜布切克(斯洛伐克)
扬·伊利埃斯库(羅馬尼亞)
劉剛
吾爾開希
柴玲
王丹
封从德
约阿希姆·高克(東德)
萨利·贝里沙(阿尔巴尼亚)
桑加苏伦·卓力格(蒙古)
弗拉基米尔·康斯坦丁诺维奇·布科夫斯基(俄罗斯)
鲍里斯·叶利钦(俄罗斯)
維亞切斯拉夫·喬爾諾維爾(烏克蘭)
维陶塔斯·兰茨贝吉斯(立陶宛)
濟亞諾·帕茲尼亞克(英语:Zianon Pazniak)(白俄罗斯)
哲柳·哲列夫(保加利亚)
梅莱斯·泽纳维(衣索比亞)
伊薩亞斯·阿費沃爾基(厄利垂亞)
反對派運動
北京高校学生自治联合会
七七憲章
新論壇
捷克公民論壇
阿爾巴尼亞民主黨
生态公开化运动(英语:Ecoglasnost)
民主俄羅斯(英语:Democratic Russia)
和平與人權行動(英语:Initiative for Peace and Human Rights)
立陶宛改革运动
东德和平革命
烏克蘭人民運動
團結工聯
拉脫維亞人民陣線(英语:Popular Front of Latvia)
愛沙尼亞人民陣線(英语:Popular Front of Estonia)
公众反对暴力
白俄羅斯人民陣線(英语:BPF Party)
拉斯托赫兹(英语:Rastokhez)
全国民主联盟
统一教
救国阵线
民主力量联盟
後續
顏色革命
去共化
除垢政策
民主化
经济自由化
後蘇聯國家衝突
對蘇聯時代的懷念
新蘇維埃主義
新斯大林主义
後共產主義
南斯拉夫內戰
拉美左转
查论编冷战
美国
苏联
冷战的起源
北大西洋公约组织
华沙条约组织
《太平洋安全保障條約》
東南亞條約組織
中部公約組織
不结盟运动
1940年代
摩根索計劃
虎克軍反叛
牙买加政治冲突(英语:Jamaican political conflict)
希腊十二月冲突
英苏百分比协定
雅尔塔会议
波羅的海三國遊擊戰
森林兄弟
冲浪行动
丛林行动(英语:Operation Jungle)
蘇聯佔領波羅的海三國
被诅咒的士兵
不可思议行动
没落行动
波茨坦会议
古琴科事件
朝鮮半島分裂
支配行动
围困行动(英语:Operation Beleaguer)
四十黑名单行动(英语:Operation Blacklist Forty)
伊朗危机
希腊内战
巴魯克計畫
科孚海峽事件
土耳其海峽危機
對德政策的重述
第一次印度支那戰爭
杜鲁门主义
亞洲關係會議
1947年5月危机(英语:May 1947 crises)
马歇尔计划
莫洛托夫計劃
经济互助委员会
二月事件 (捷克斯洛伐克)
阿尔瓦思巴起义(英语:Al-Wathbah uprising)
第一次中东战争
1947-1948年巴勒斯坦託管地內戰
1948年阿拉伯-以色列戰爭
1948年巴勒斯坦人大流亡
苏南冲突
柏林封鎖
西方盟國的背叛
铁幕
南非種族隔離
東方集團
西方集團
第二次国共内战
臺灣戒嚴
中華民國退守臺灣
台海两岸分裂分治
馬來亞緊急狀態
缅甸共产主义叛乱
1949年3月叙利亚政变(英语:March 1949 Syrian coup d'état)
阿爾巴尼亞政变(英语:Albanian Subversion)
1950年代
竹幕
朝鲜战争
麦卡锡主义
茅茅起義
阿尔及利亚战争
7月23日革命
1953年伊朗政變
东德六一七事件
罗森堡夫妇案
《馬德里條約(英语:Pact of Madrid)》
布里克爾修正案(英语:Bricker Amendment)
1954年危地马拉政变
1954年日內瓦會議
绿山战争
越南战争
第一次台灣海峽危機
塞浦路斯紧急状态
黄金行动
1955年日內瓦高峰會
萬隆會議
波茲南事件
1956年匈牙利革命
第二次中东战争
“我们要埋葬你们”
伊夫尼战争
格拉迪奥行动
阿拉伯冷战
1957年叙利亚危机(英语:Syrian Crisis of 1957)
1958年黎巴嫩危机
7月14日革命
史普尼克危機
第二次台灣海峽危機
1959年藏区骚乱
1959年摩蘇爾起義(英语:1959 Mosul uprising)
古巴革命
古巴革命的巩固
赫鲁晓夫解冻
厨房辩论
中苏交恶
1960年代
刚果危机
辛巴叛乱
1960年U-2擊墜事件
猪湾事件
1960年土耳其政变
苏阿决裂
伊拉克–库尔德冲突(英语:Iraqi–Kurdish conflict)
第一次伊拉克–库尔德战争(英语:First Iraqi–Kurdish War)
1961年柏林危機
柏林圍牆
巴布亞衝突
沙漠戰爭
葡萄牙殖民地戰爭
安哥拉独立战争
幾內亞比索獨立戰爭
莫桑比克独立战争
古巴导弹危机
埃爾·波特納佐(英语:El Porteñazo)
中印边境战争
砂拉越共产主义叛乱
斋月革命
厄立特里亚独立战争
北也门内战
1963年叙利亚政变
约翰·F·肯尼迪遇刺案
亞丁危機
1963年塞浦路斯危机(英语:Cyprus crisis of 1963–64)
越南战争
叛乱战争(英语:Shifta War)
墨西哥肮脏战争
特拉特洛尔科事件
危地马拉内战
哥倫比亞內戰
1964年巴西政變
多米尼加內戰
羅德西亞叢林戰爭
南非边境战争
印度尼西亞過渡期(英语:Transition to the New Order)
九三〇事件
印尼反共大清洗
新秩序
多米諾骨牌理論
东盟宣言
寮國內戰
1966年叙利亚政变
阿根廷革命(英语:Argentine Revolution)
文化大革命
朝韩非军事区冲突
希臘軍政府
六七暴動
第三次中东战争
埃以消耗战争
佐法尔叛乱
南也门战争(英语:Al-Wadiah War)
尼日利亚内战
普韦布洛号危机
鉛弹岁月
六八运动
五月风暴
布拉格之春
1968年波兰政治危机
马来亚共产党叛乱
華約入侵捷克斯洛伐克
正常化
7月17日革命
中苏边界冲突
珍宝岛事件
铁列克提事件
利比亚绿色革命
足球戰爭
古拉什共产主义
菲律宾共产主义叛乱
纠正行动
1970年代
缓和政策
《不扩散核武器条约》
1970年约旦内战
阿爾科拉演習
叙利亚校正运动
西撒哈拉冲突(英语:Western Sahara conflict)
1970年波兰抗议事件
柬埔寨內戰
越南战争
胡差暴動
现实政治
乒乓外交
埃及校正运动(英语:Corrective Revolution (Egypt))
1971年土耳其备忘录政變(英语:1971 Turkish military memorandum)
1971年苏丹政变
柏林四强协定
孟加拉国解放战争
1972年尼克松访华
南北也门1972年边境冲突
第一次也門戰爭(英语:Yemenite War of 1972)
慕尼黑惨案
孟加拉国共产主义骚乱(英语:1972–1975 Bangladesh insurgency)
第一次厄立特里亚内战(英语:Eritrean Civil Wars)
1973年烏拉圭政變(英语:1973 Uruguayan coup d'état)
1973年阿富汗政變
1973年智利政變
贖罪日戰爭
1973年石油危机
康乃馨革命
苏联绕飞日本常规化
西班牙民主转型
印度尼西亞入侵東帝汶並佔領
希腊民主转型(英语:Metapolitefsi)
战略武器限制谈判
第二次伊拉克–库尔德战争(英语:Second Iraqi–Kurdish War)
土耳其入侵塞浦路斯
安哥拉内战
赫尔辛基协议
莫三比克內戰
奧羅莫衝突(英语:Oromo conflict)
歐加登戰爭
1978年索马里政变(英语:1978 Somali coup d'état attempt)
西撒哈拉战争
埃塞俄比亚内战
黎巴嫩內戰
中阿决裂
柬越戰爭
兀鷹行動
阿根廷骯髒戰爭
1976年阿根廷政变
利比亚–埃及战争(英语:Libyan–Egyptian War)
德意志之秋
南黎巴嫩冲突
大韓航空902號班機空難
尼加拉瓜革命
烏坦戰爭
改革开放
NDF叛乱(英语:NDF Rebellion)
乍得—利比亞衝突
1979年葉門戰爭(英语:Yemenite War of 1979)
麦加禁寺围困事件
伊朗伊斯蘭革命
沙爾革命
中越战争
中越边境冲突
新宝石运动
1979年赫拉特起义
七日抵達萊茵河演習
反對蘇聯政治精神迫害鬥爭(英语:Struggle against political abuse of psychiatry in the Soviet Union)
1980年代
薩爾瓦多內戰
阿富汗战争
联合抵制1980年夏季奥运会
秘鲁内部冲突
第二次厄立特里亚内战(英语:Eritrean Civil Wars)
1980年土耳其政变(英语:1980 Turkish coup d'état)
两伊战争
乌干达丛林战争
锡德拉湾事件
西方-81演习
卡萨芒斯冲突(英语:Casamance conflict)
福克兰战争
第五次中东战争
1982年埃塞俄比亚–索马里边界战争(英语:1982 Ethiopian–Somali Border War)
1983年苏联核警报误报事件
美國入侵格林納達
仰光爆炸事件
1983年優秀射手演習
星球大战计划
联合抵制1984年夏季奥运会
东芝事件
1986年黑海事件(英语:1986 Black Sea incident)
南也门内战(英语:South Yemen Civil War)
豐田戰爭
圣灵抵抗军叛乱
六月民主運動
臺灣戒嚴令解除
1988年黑海撞船事件
布干维尔内战
伊朗航空655號班機空難
8888民主運動
团结工会
苏联对团结工会的应对(英语:Soviet reaction to the Polish crisis of 1980–1981)
康特拉
中美洲危機
大韓航空007號班機空難
人民力量革命
纳戈尔诺-卡拉巴赫战争
阿富汗内战
1988年波蘭罷工
六四天安门事件
新思维
经济改革
開放政策
东欧剧变
波羅的海之路
柏林墙倒塌
德國國內邊界開放
天鵝絨革命
1989年羅馬尼亞革命
东德转型与和平革命
美国入侵巴拿马
1990年代
1990年蒙古革命
海湾战争
兩德統一
也門統一
阿爾巴尼亞共產主義政權的垮台
南斯拉夫解體
天鵝絨分離
苏联解体
八一九事件
冷冲突(英语:Frozen conflict)
阿布哈茲(英语:Abkhaz–Georgian conflict)
臺灣
朝鲜半岛
波多黎各(英语:Political status of Puerto Rico)
科索沃(英语:Political status of Kosovo)
南奥塞梯
德涅斯特河沿岸
中印边界
北婆羅洲(英语:North Borneo dispute)
情報組織
中央情报局
联邦调查局
美国国家安全局
秘密情報局
克格勃
史塔西
摩薩德
對外安全總局
技術競賽
军备竞赛
核軍備競賽
太空競賽
外交政策
杜鲁门主义
围堵
艾森豪威尔主义
多米諾骨牌理論
三個世界
哈尔斯坦主义
甘迺迪主義(英语:Kennedy Doctrine)
三和路线
东方政策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詹森主義
勃列日涅夫主义
尼克松主义
乌布利希主义
卡特主義
里根主义
推回
意識形態资本主义
反共主義
麦卡锡主义
凯恩斯主義
货币主义
第一代新古典主义经济学
芝加哥經濟學派
里根经济学
供應面經濟學
撒切尔主义
基督教民主主義
新保守主義
新自由主義
社会主义
共产主义
马克思列宁主义
斯大林主义
托洛茨基主义
左翼共产主义
毛泽东思想
胡志明思想
赫魯曉夫主義
铁托主义
霍查主义
卡斯特罗主义
格瓦拉主義
古拉什共产主义
胡萨克主义
纳萨尔主义
欧洲共产主义
其他
不結盟主義
民族主義
极端民族主义
白人民族主義
沙文主义
帝国主义
族裔民族主义
白人優越主義
錫安主義
种族主义
法西斯主义
新納粹主義
極權主義
威权主义
独裁
泛伊斯蘭主義
伊斯兰社会主义
解放神學
新左翼
主体思想
自由民主制
不自由的民主
指导式民主
社會民主主義
三民主義
第三世界主義
组织
北大西洋公约组织
東南亞條約組織
中部公約組織
欧洲经济共同体
华沙条约组织
经济互助委员会
不结盟运动
东南亚国家联盟
南亚区域合作联盟
狩猎俱乐部(英语:Safari Club)
宣傳
積極策略(英语:Active measures)
《消息报》
《真理报》
《美利坚报(英语:Amerika (magazine))》
《俄罗斯生活报(英语:Russian Life)》
自由十字军(英语:Crusade for Freedom)
自由歐洲電台
自由亚洲电台
红色恐慌
俄通社-塔斯社
美国之音
莫斯科广播电台
參見
白令海峡
仙人掌幕
朝韩关系
末日之鐘
福達缺口
桑地諾民族解放陣線
中东战争
邊緣政策
北約與俄羅斯的關係
蘇聯與俄羅斯於美國的間諜活動史(英语:Russian espionage in the United States)
美蘇關係
美蘇首腦會議
1917年俄国革命
第二次世界大战战后影响
第二次冷战